2025 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深入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健康路社区,开展社区支教实践活动。团队秉持 "寓教于乐,知行合一" 的教育理念,创新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同步嵌入沉浸式红色教育模块,面向社区 60 余名青少年学生,系统打造兼具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功能的综合性成长平台。
一、课程体系怎么搭建?用四维框架设计超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在健康路社区活动中心,通过系统性规划与资源整合,构建起 "四维趣味课堂" 教育体系。该体系以学科融合为导向,科学划分为语文素养培育、数学思维拓展、音乐艺术熏陶及综合实践探究四大核心板块。
(一)趣味语文:用社交媒体玩出新花样,让古诗学习更有趣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认知发展特点,团队成员黄沁怡创新构建数字化情境教学模式,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的融合路径。在《望庐山瀑布》教学实践中,其以 "唐代诗人的空间视角重构" 为教学策略,运用跨学科整合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创作进行视觉化文本解读,并引入新媒体话题标签的元语言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古诗文本与当代媒介话语的认知联结。在《蜀道难》的沉浸式课堂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组织学生模拟文旅传播场景,通过具身认知方式,以戏剧化演绎与情境化表达,具象化呈现诗歌中的空间意象与艺术张力。
(二)数学实践模块:打造贴近生活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被打造为 “生活实验室” 教学场景。团队成员秦雯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 “超市采购员”“校园规划师” 等沉浸式实践课程模块。在 “超市采购员” 实践项目中,学生借助虚拟货币系统,依据商品价格与折扣规则,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消费决策优化;“校园规划师” 课程环节,则通过虚拟场地测量与功能区域规划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面积计算、空间布局等数学知识开展项目化学习。此外,课堂还设置 “数独挑战赛” 竞技单元,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参与,通过逻辑推演与策略讨论完成解题任务,优胜者将获得 “数学小博士” 荣誉徽章。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将口语化表达改为书面用语,运用更专业的教育术语,增强文本的专业性和正式感。
二、让红色教育更生动:用沉浸式学习方式帮助大家筑牢思想基础
在支教实践中,团队深度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将红色教育课堂拓展至盐城革命纪念馆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阵地。在 "红色小记者" 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群体佩戴自主设计的采访证件,以专业实践的视角与态度,沉浸式聆听老党员张爷爷关于新四军盐城重建军部历史的专题讲述。张爷爷通过生动详实的历史细节,系统回顾了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下坚守理想、浴血奋战的奋斗历程。参与活动的学生始终保持高度专注,通过笔记记录关键史实,并结合学习内容积极提问,展现出对红色历史文化的深度探究精神与学习热情。
三、激励体系创新:用 "星星银行" 积分制,让学习更有动力
为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项目组构建 "星星银行" 激励机制。该机制通过量化评估体系,将课堂互动质量、课业完成情况及同伴互助行为等学习要素,转化为 "知识星" 与 "品德星" 两类评价指标。当学生累计获得 10 枚星级奖励时,可自主选择兑换文具盲盒或课外读物。实践表明,这一基于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激励模式,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与竞争意识。具体表现为课堂专注度提升、主动参与频次增加、课后作业完成质量改善,以及同伴互助行为的常态化发展,形成积极正向的班级学习生态。
四、让学习走进生活:社区教育如何帮助大家更好成长
在支教项目后期阶段,项目组精心策划并组织了 "教育者沙龙" 专题研讨活动。活动特别邀请社区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代表等各方主体,围绕 "双减" 政策背景下校外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展开深度研讨。家长代表结合家庭教育实践,系统阐述了对校外教育服务的现实需求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社区教师则立足基层教育工作实际,从课程设计、资源整合等维度分享了社区教育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思考。
五、大家一起教,一起学:学校和社区合作,让红色教育一直办下去的好办法
支教行程圆满收官后,团队与健康路社区达成合作意向,拟定每月组织 “家长课堂”“亲子阅读会” 等特色活动。谈及此次协作,社区书记周建国感慨,高校学子带来的创新理念与专业视角,恰似一股清泉,悄然润泽着社区教育的沃土。
支教实践悄然落幕,它如同一束微光,温柔地照亮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眼眸。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知识与红色文化的种子,静静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而参与其中的师范生们,也在实践中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感悟。当最后一张 “优秀学员” 证书递出,活动中心里没有热烈的欢呼,唯有孩子们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的声音缓缓流淌:“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清澈的诵读声,似潺潺溪流,诉说着红色精神的赓续,也勾勒出社区教育新探索的动人图景。
通讯员 毕馨怡

图为黄沁怡 周信龙 金生涛在教学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秦雯供图

图为金生涛在教学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秦雯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