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淮海战役精神,7 月中旬,“点亮八皖实践团” 奔赴萧县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参观、深入访谈、广泛传播红色故事等形式,在历史的现场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们的卓越智慧与顽强奋斗精神。
实践团一行率先踏入修缮一新的旧址核心区域。青瓦土墙的四合院建筑群庄重而古朴,作战指挥室斑驳墙壁上残留的战场态势图痕迹,以及领导人旧居内依照原貌复原的马灯、电话机等物品,瞬间将成员们带回到 1948 年那个决定命运的战役决胜时刻。“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比如粟裕同志的作战电报手稿,从那一笔一划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战场决策时的紧张与精准。” 旧址讲解员结合一件件珍贵实物,向实践团详细讲述了总前委在此精心部署围歼黄维兵团的关键历程。
在淮海战役战术体验馆中,成员们借助多媒体沙盘演示,直观地了解到 “围三阙一” 战术的精妙实施逻辑。沉浸式的战场音效环绕四周,让大家仿若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真切体会到 “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壮烈氛围。实践团成员徐同学在参观日志中感慨道:“曾经课本里的‘淮海战役’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此刻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了‘运筹帷幄’背后是无数次的精心推演与艰难决断。”
除了实地参观,实践团还围绕旧址的运营管理以及红色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与管理人员的深入访谈,了解到旧址虽然借助战术体验馆等创新形式吸引了不少游客,但仍然面临着专业讲解人才短缺、旅游旺季接待压力过大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实践团依据详实的调研数据,初步拟定了 “引入高校志愿讲解员”“实行分时段预约参观” 等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
在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互动中,实践团收集到许多淮海战役期间百姓踊跃支前的感人故事。78 岁的蔡洼村村民王大爷回忆道:“我爷爷当年推着独轮车给前线送粮食,来回四十里地,一刻都不歇脚。” 王大爷的讲述,让成员们对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实践活动的尾声,实践团在旧址广场举办了 “红色故事分享会”。成员们将收集到的革命事迹以及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改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前来参观的游客以及当地的学生们听。此外,成员们还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探访 vlog,从青年的独特视角解读旧址文物背后的深远历史意义,其中单条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 5000 次。
“我们不仅要做红色文化的学习者,更要成为积极的传播者。”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后续团队将对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详尽的报告,并与旧址管理方携手合作,精心设计 “青少年红色研学手册”,力求让淮海战役精神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走进校园,融入青少年的心中。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更通过实际行动积极探索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路径。正如旧址墙上的标语所写:“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复刻过去,而是为了让精神照亮前路。” 这既是实践团此次探访的深刻感悟,也是红色基因传承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