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让青年一代近距离感受革命历史的温度,近日,“点亮八皖实践团” 来到萧县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天的红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为主题,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旧址、聆听讲解、走访村民、互动分享等多种形式,沉浸式感悟淮海战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上午九点,实践团成员抵达旧址。刚走进景区大门,古朴的四合院建筑群便映入眼帘,青瓦灰墙间透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在旧址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首先来到作战指挥室。“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房间,就是当年总前委领导人指挥作战的地方。1948 年 11 月,刘伯承、陈毅等领导人就是在这里召开会议,部署围歼黄维兵团的相关事宜。” 讲解员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泛黄的军用地图介绍道,“当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领导人经常在这里通宵研究战术,地图上的每一个标记、每一条线条,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着讲解,目光落在桌上的老式电话机、马灯等物品上,仿佛能看到当年领导人围坐在一起讨论战局的场景。有成员拿出笔记本,仔细记录着讲解中的关键信息,并不时向讲解员提问。
参观完作战指挥室和领导人旧居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淮海战役战术体验馆。在这里,通过多媒体沙盘演示和沉浸式战场音效,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战役的激烈。当听到 “我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 的音效时,现场一片寂静,成员们脸上都露出了凝重的神情。“以前在课本上学习淮海战役,只知道这是一场重要的战役,今天通过这样的体验,才真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 实践团成员小李说道。
中午简单休整后,实践团成员分成两组,前往旧址周边的蔡洼村走访村民。在村里,他们遇到了 82 岁的王大爷。听说大家是来了解淮海战役相关故事的,王大爷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我才十几岁,记得村里的好多人都去支援前线了。我父亲推着独轮车给战士们送粮食,来回要走几十里路,脚上磨出了好多水泡也不吭声。妇女们就在家里做军鞋,纳鞋底的线都用麻线,就是为了让鞋子更结实,能让战士们在战场上少受点罪。” 王大爷边说边比划着,眼里满是回忆。实践团成员们围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并不时用手机录下音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除了王大爷,他们还走访了多位村民,收集到了不少珍贵的支前故事。
下午三点,实践团在旧址的红色文化广场组织了一场红色故事分享会。成员们把上午参观的见闻和中午收集到的故事,分享给了现场的游客。“刚才王大爷说他父亲送粮食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老百姓的支持,我军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成员小张分享时,声音有些哽咽。分享会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聆听,有游客还主动加入进来,分享自己知道的红色故事。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大家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淮海战役精神的理解。
活动接近尾声时,实践团成员们在旧址的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此次萧县之行,让我对淮海战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革命先辈的精神将激励我不断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
此次 “点亮八皖实践团” 的萧县淮海战役旧址之行,不仅让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历史,更在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后续会把收集到的故事整理成文字资料,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好淮海战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