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机电学院】深耕黄河水土保护,实践队探路行
7月20日,黄“菏”入海流实践队踏上一程特殊的实践之旅,队员们穿行于河畔、书库与展馆之间,在观察、研读与探寻中,触摸黄河流域的生态脉络与历史印记,对这条大河的认知在多元体验中逐渐清晰。
上午,实践队首站踏入百里黄河景区。刚入园,一位晨练的大爷便拿着手机上前求助,队员们在指导操作的间隙,顺势询问起他对黄河水土变化的感受。“以前岸边常能看到垃圾,现在大家都知道保护环境了,垃圾也少了”,大爷的话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水土保护的民生温度。沿景区行进时,队员们向游客发放针对性问卷,围绕“黄河沿岸智慧农业”“水土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感知”等问题收集数据。不少游客结合亲身体验分享见解:“雨天岸边泥土流失比以前少多了”,这些鲜活反馈让调研数据更具生命力。途中,队员们捡拾岸边垃圾,用行动呼应问卷中“公众参与水土保护”的议题。
为将实地观察与理论结合,实践队随后前往山东省图书馆,在文献查阅区,队员们根据前期拟定的研究方向,分头检索黄河治理相关的史料典籍、学术专著及政策文件,翻阅《黄河三角洲水土保持研究》《山东黄河河道治理》《2022年黄河研究报告》等文献。从古代治河方略到现代水利工程技术,从流域生态保护法规到近年来的综合治理案例,队员们仔细翻阅、记录关键内容,从专业记载中对比古今治理手段,尤其关注现代生态护岸、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应用实效。
下午,山东省博物馆的“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内,黄“菏”入海流实践队的目光既落在战国“鸿沟”水利工程、明清“束水攻沙”技术等古代治水遗迹上,也停留在大汶口文化陶器、龙山文化黑陶、秦汉农耕工具、唐宋漕运文物等展品间。前者展现着古人因势利导治理黄河水患、守护水土的智慧,让队员们体会到人与黄河相处的千年探索;后者则以器物为证,勾勒出黄河流域水土环境与山东地域文明发展的深层关联,二者共同诉说着这条大河与沿岸生灵相依相生的漫长历程。
回顾全天行程,队员们深感黄河水土保护不仅需要技术与政策支撑,更离不开公众的日常参与。从景区游客的观察到古籍中的治理经验,从当下的垃圾清理到历史的治水智慧,多维度的实践让“保护黄河”从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它藏在每一条稳固的堤坝里,每一棵岸边的树木中,更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与共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