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树胡同,早年间,北京的戏园子大多在前门外、大栅栏一带,椿树胡同与前门外的戏楼相近,为演出方便,不少梨园名家选择在此居住。18世纪末徽班进京,京剧艺术日渐兴盛,椿树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众多京剧名家的聚居地。作为京城有名的“京剧胡同”,从民国时的戏班聚集地,到如今百姓文化之家的热闹场景,百年间,京剧从未离开过这片烟火地。
这天,我们跟着尹树昌先生的脚步,走进了椿树街道百姓文化之家。他带我们看到,京剧在这儿,是如何在少年的汗水里、爱好者们的的执着里,生生不息的。
少年班的汗水:疼过,才懂京剧的分量 “来,腿再抬高些,腰背挺直!”压腿的练功室里,几个孩子正咬着牙被老师压腿,小脸憋得通红,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喊疼的声音穿过墙壁,传到好几道墙后我们的休息室中。长久不停。
想起刚进来的时候,角落里一个小姑娘终不住地抽噎,妈妈蹲在她身边,轻轻擦去她的眼泪:“想不想放弃?你说句话,妈妈都听你的。但你想想,这两年的功夫,真要白费了吗?”
访谈结束后,走出休息室,我们看到刚才还抹眼泪的孩子们,此刻像只灵活的小猴子,助跑、腾空、落地,动作有模有样,惹得我们连连点头。最惊艳的是穿着水袖的孩子们甩起袖子,或轻或重,或收或展,稚嫩的动作里竟有了几分戏里人的韵味,水袖翻飞间,仿佛能看到未来的角儿正在悄悄长成。
“京剧这东西,得从小磨。”尹先生跟我们说,京剧没有速成,只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下,一天天下苦功夫才能练成。京剧的学习,唯有恒心,坚持,再坚持。
票友的执着:把业余玩成专业,是因为真爱 从少年班出来,隔壁活动室里传来了婉转的唱腔。推门进去,一群票友正围坐在一起,有人唱着长短,有人拉着京胡,配着各种乐器伴奏,手法娴熟,唱得精彩,好像看了场小型专业京剧演出,没有一点业余的痕迹。
我们注意到二胡演奏者的包里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好几把二胡,尹先生告诉我们,京剧有很多流派,很多曲调,不同的流派需要用到的二胡也不一样,这样携带,便于直接取用弹唱,免于调试。
尹先生告诉我们,这些票友都是胡同里的老街坊,爱听戏,京剧让左邻右舍团结起来,因为热爱,他们成了互帮互助的一家人。
与尹树昌先生聊天:京剧的传承 聊起京剧传承,尹树昌先生摇摇头,表示不乐观。当今京剧面临困境,已从慈禧时代的鼎盛逐渐走向没落,如今年轻人不爱看京剧,没耐心看节奏缓慢的唱段,更不懂其中的门道。而电子合成器等创新,又让京剧失去本来的初心与色彩。实在是进退两难。
如今在百姓文化之家,做的正是传承的工作。大学里的京剧社,每个街道胡同的京剧少年班,都在播撒京剧的种子,让京剧有人练,有人传。只要有热爱,京剧便会一直传承下去。
此次参观,让我们对京剧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离开时,练功房的压腿声、活动室的唱腔声还未停息,混着胡同里的晚风飘远。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用喊口号,就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里,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热忱中。
图片来源:北京科技大学机源四方·艺械承戏文化传承实践团
文字来源:北京科技大学机源四方·艺械承戏文化传承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