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团队助力山塘古镇探索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年6月,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师生团队赴平湖市山塘古镇开展非遗文化调研。团队走访了当地特色商铺,深入了解平湖糟蛋、钹子书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并与当地政府就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直面现实挑战:传统文化活化遭遇多重困境
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山塘古镇,虽坐拥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独特的浙沪毗邻区位优势,却面临着传统文化活化的现实困境。团队调研发现,古镇存在非遗展示形式单一、游客参与体验不足、节庆活动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国家级非遗平湖钹子书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年轻传承者匮乏;传统技艺如糟蛋制作、苏绣等面临市场吸引力不足的窘境。更令人担忧的是,古镇的文旅发展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意愿低等问题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收益。
精准调研:多维诊断把脉发展痛点
团队采用“政企学”协同模式开展深度调研。一方面,与广陈镇文旅办等政府部门展开座谈,系统梳理政策资源与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实地走访23家特色店铺,对非遗项目运营现状进行深入摸底;访谈多家店主和多位游客,不同群体都表达了对参与式非遗体验的期待,这为后续方案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考察乌镇、西塘等成功案例后,团队总结出“活态传承+现代表达”的关键经验,为山塘古镇的差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方案:打造非遗活化的山塘模式
基于调研成果,团队提出三大创新举措:一是打造“七夕非遗”主题IP,将钹子书改编为沉浸式街景剧,设计非遗工坊,开发“一桥两山塘”联名文创产品;二是构建日夜联动的体验体系,白天设置非遗打卡点,晚间推出LED香桥会等安全型民俗活动;三是建立政企校协同机制,形成政府提供支持、商户负责运营、高校智力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传统民俗活动的安全隐患,团队创新性提出电子河灯、冷焰火等替代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现传统文化魅力。
实践价值:探索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
本次实践形成了完整的《山塘老街七夕节活动策划书》及配套执行方案,包括详细的活动流程设计、应急预案和预算规划。团队还完成了非遗体验点位的实地调研报告,并设计了一系列融合山塘特色的文创产品方案。这些成果为后续活动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也为校地合作开展文化传承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此次调研为探索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为山塘古镇的文旅融合提供可行性建议,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