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春风拂柳”实践团:修缮历史印记,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作者:黄绍凯 赵雨彤 赵康森
山东理工大学“春风拂柳”实践团于7月21日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镇洼子村开展修补工作,并详细了解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当村委会着手对本村发展历史相关基础设施进行修补,不仅是对物质载体的修缮维护,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在推进修补工作的过程中,需统筹兼顾历史保护、民生改善与发展赋能,实现乡村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的有机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洼子村村名由来进行修补
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乡村不仅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根”与“魂”的守望者。坚持中华民族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放律。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好形,也要铸好魂,从强化基础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修补基础设施是守护乡村历史的必然要求,每一处基础设施都是乡村历史的见证者。洼子村村委会与实践团成员对村落中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修复,保留原始风貌和历史信息,使村民能够铭记历史。同时,历史基础设施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修补工作能让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得以延续,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修补过程
参与洼子村历史发展字体的修补工作,对于实践团成员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深入乡村,了解基层,亲身体验乡村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洼子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目标和措施。同时,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包括法律保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途径,如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同时,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这不仅培养实践团成员的专业技能,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部分发展历史字体修补全貌
历史基础设施的修补,是乡村发展的“绣花功夫”。洼子村村委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修补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乡村注入文化灵魂与发展活力,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此次修补工作中,村委会与实践团成员克服重重困难,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一实践不仅为洼子村的未来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也为其他乡村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提供经验借鉴,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