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健康路社区,开展为期一天的暑期志愿教学活动。活动以游戏化教学为核心,通过生活场景还原、创意互动实验及个性化引导,将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探索体验。团队聚焦解决假期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设计多维度课程模块,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为社区教育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本。
数学探索:生活化游戏解锁抽象概念
上午九时,社区活动室座无虚席。实践成员摒弃传统教学,将数学融入生活场景。在除法教学中,志愿者准备了48颗彩色糖果,引导孩子们分组分配。“如果公平分给6组,每组几颗?”问题一出,孩子们踊跃参与,小手认真分发糖果,最终欢呼道:“48除以6等于8!”抽象概念在真实操作中生动呈现。随后,周长教学中,志愿者提供24厘米铁丝,让孩子们探索围成不同长方形的可能性。讨论中,一名平时沉默的男孩提出“长加宽等于12就行”,团队顺势推导公式,课堂充满思维火花。三角形稳定性主题中,实践成员使用积木和橡皮筋搭建模型。孩子们分组比赛加固“桥梁”,失败案例引发思考:“为什么三角支架更稳?”通过动手实验,几何原理直观展现,课堂变身为探索工坊。
语文韵律:跳绳节奏激活语言表达
针对语文教学,志愿者设计跳绳活动强化语言节奏。绳子甩动时,孩子们边跳边念诗句,“床—前—明—月—光”的韵律让古诗鲜活起来。进阶版“词语接龙跳”中,前一人跳“天空”,后一人需接“空气”才能起跳。一名内向的女孩小雨起初跳不过三个词,却在某日完成“空气—气球—球场”序列,兴奋甩动辫子。比喻句教学通过“跳绳造句”进行,孩子们在快速甩绳中迸发创意:“彩虹像跳绳”“老师的笑像太阳”,鲜活表达远超课本范例。这些游戏不仅提升参与度,还帮助孩子们克服学习障碍,将语文知识内化为生活语言。
课堂互动:小冲突中培养社交智慧
活动中,志愿者将儿童间的矛盾转化为社交能力训练课。当两名男孩因争夺彩色积木发生推搡时,志愿者未直接判定对错,而是引导双方坐进"沟通圈"。实践成员递给两人代表情绪的卡片:"生气""委屈""后悔",要求他们用卡片描述感受。穿蓝衣的男孩抽中"委屈"卡后低声说:"他先抢走我搭桥的积木。"另一男孩举着"生气"卡反驳:"你说我的塔丑!"志愿者随即抛出问题:"如果重新开始,你们会怎么做?"
志愿者注重引导而非评判。面对孩子间“抢橡皮”等小冲突,团队避免直接裁决,转而协助双方轮流陈述事件和感受。两名男孩在志愿者引导下学会换位思考,最终自行和解。类似场景成为社交技能训练场,孩子们在冲突中摸索沟通与妥协。志愿者强调,课堂管理不是压制问题,而是将矛盾转化为成长契机,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冲突是儿童学习社交规则的天然教材,"志愿者解释,"通过情绪具象化(卡片)和角色互换(盲选),孩子能体验共情的力量。"
收获时刻:独特表达见证双向成长
活动尾声,孩子们用行动展示收获。结课时,他们拽着志愿者衣角,分享自制“弹珠算术”记录和“课文跳绳”心得。作文环节,一名男孩描述“喂猪时猪声像爷爷打盹”,全班笑声中,志愿者鼓励这种独特观察。另一名女孩在日记中写道:“除法像分蛋糕一样公平”,数学知识化为生活智慧。虽未培养“小天才”,但孩子们解出难题时的欢呼、朋友和解时的笑容,印证了教学的双向价值。实践成员收到手绘礼物,社区家长王女士表示:“孩子们回家后还讨论几何实验,这种教学很吸引人。”
实践样本:探索社区教育创新路径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本次活动通过"场景还原教学法",将糖果分配、跳绳接龙等生活场景转化为知识载体,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志愿者们表示,未来将优化游戏化教学法并推广至更多社区,为社区教育提供创新样本。
(通讯员 沈轶凡)

图为志愿者在为小朋友们讲解。大学生网报通讯员黄沁怡供图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合影。大学生网报通讯员黄沁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