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大学子深耕山塘古镇,探寻文旅融合振兴新路
为了寻觅乡村振兴的全新路径,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童心同行,山塘逐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来到了平湖市广陈镇,开展明月山塘的调研实践之中。团队紧紧抓住古镇文旅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难题,通过走访古街、与广陈镇政府沟通交流等方式,努力挖掘当地的文化瑰宝,找到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办法,贡献出属于我们的青春智慧。
政府访谈:搭建协同平台,共绘发展蓝图
怀揣着对古街发展的思索,团队走进广陈镇政府,与文旅干事、规划人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我们解决了方案中某些疑问、了解了政府的支持力度、探讨发展思路。镇文旅办工作人员在介绍古镇时,也坦诚道:“古建筑保护、配套设施完善这些方面都需要加把劲,可究竟该怎么把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也还在摸索。”因此,接下来的调研我们聚焦于对传统文化的探索。
古街走访:探寻文旅痛点,倾听商户心声
一踏入山塘古镇,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桥、古宅沿着河岸依次铺展,这本该是吸引游客驻足的文化宝藏之地,却难以掩饰发展过程中的疲态。我们团队深入古街,在青石板路上穿梭,与商户展开了深度交流。
团队着重考察了糟蛋、拨子书等非遗文化。经过调研发现,古街虽然拥有糟蛋制作、拨子书这样珍贵的非遗项目,却陷入了“传承乏力、文旅难融合”的困境:拨子书演出大多是零散、自发进行的,缺乏系统的推广;糟蛋作为非遗美食,包装简单粗糙,体验形式单一,没能很好地与旅游深度融合;这两类非遗仅仅依靠少数几位老手艺人坚守,很难吸引年轻力量加入,面临着 “人走技失” 的风险。在和经营手工艺品店的人员交流时,大家也普遍提到,游客常常只是逛一圈就离开,即便问了价格,真正购买的人也很少。古街虽然保留着明清古桥、宅院等文化载体,却也陷入了“看点单一、留客困难” 的局面:游客大多只是“走马观花”,停留时间超过1小时的不足两成;商户经营同质化现象严重,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和体验项目十分稀缺;一些文化IP,仅仅停留在老人口口相传的层面,没能转化为游客可以感知、参与的文旅产品。明明历史资源丰富得像座富矿,可还没找到正确的开采方法。
破局实践:打造文化IP,激活古镇新动能
走访结束后,团队立马召开了 “头脑风暴会”。结合调研情况,成员们对初步的方案提出了新见解:一方面,深入挖掘山塘的文化元素,设计 “古街文化探秘” 沉浸式路线,让游客根据任务打卡,一步步解锁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联合当地非遗传承人,打造 “技艺体验工坊”,这样既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又能带动商户增加收入。
实践回响:校地双向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这次在山塘古镇的实践,生动地展现了嘉兴大学学子将知识与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成果。团队经过调研分析,初步将方案敲定,不仅为山塘古镇解决文旅发展难题提供了 “青春方案”,更探索出了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它让我们看到,只要以创新为桥梁、以协作为舟楫,那些沉睡的非遗与文化,终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苏醒,转化为古镇文旅振兴、文化传承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