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高峰即将到来。近来诈骗手段花样层出不穷、迭代更新,而小学生群体心地稚嫩,易成为诈骗份子的目标,帮助孩子们构筑起坚实的新型反诈“慧盾”不可或缺。为此,2025年7月15日上午8:30,宁波大学法学院“法律大篷车”之“反诈薪传,慧盾护安”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箭港湖社区,为孩子们生动讲授了主题为《别想“骗”我——儿童反诈小课堂》的暑期反诈课。通过真实情景案例、知识抢答、牢记口号等方式,实践团队向现场的小学生们鲜明传递了反诈安全教育理念,让反诈意识在趣味欢笑中于孩子们心间扎根。
一、质性揭露:慧眼识骗局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种看不见的坏蛋呀?”主讲人郑韵曈以问题为先导,迅速调动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接着用看不见的“小偷”作引导,孩子们很快便齐声猜到答案“是骗子!”。借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主讲人对什么是诈骗作了初步解读。诈骗就是坏人利用假话和骗术,利用小朋友们的善良,偷走孩子们或者爸爸妈妈的钱、东西,甚至私密信息,给孩子们打下认识基础。在接下来的热身游戏环节中,活动设置生活中的常见情景模拟让孩子们辨识,伴随着“是好人!”“是骗子!”的齐声回答与小伙伴间的悄悄讨论,想必现场的小朋友们已经对诈骗有了初步警惕意识。
随后,主讲人具体介绍了游戏诈骗、电话手表诈骗、爱豆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等四种较频发的诈骗情形,并加入通俗易懂的趣味视频,每种情形都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与积极举手发言,小朋友们纷纷“拿起放大镜”,挖掘不同情形下骗子们的蛛丝马迹。在小朋友们特别关注的游戏诈骗环节,听到骗子会以游戏账号特别厉害为由提出交易时,一名小朋友骄傲地说道“卖我再厉害的游戏账号我也不会上当!”,带动了周围小朋友的活跃气氛,主讲人连同小朋友们一起为他的反诈意识点赞。现场氛围热烈,互动井然有序,欢声笑语不绝。
二、套路理解:打破思维误区、有效应对
主讲人在解析为什么会被诈骗时,巧妙地从骗子的视角入手,总结了三点诈骗“踩坑”原因,更容易让孩子们切身理解到什么样的情况下自己会是“诈骗分子眼中的小肥羊”。一是贪小便宜;二是轻信陌生人;三是泄露秘密,有以上任意一种情况都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紧接着,主讲人提出两大认识误区:“穿戴整齐、帅气漂亮、和蔼可亲、年纪大的一定是好人吗?坏人一定是中年男性,把坏字写在脸上吗?”通过讲解,小朋友们理解了现实生活不像动画片,骗子不分年龄、性别、面容和穿着。在破除了孩子们容易产生的误区后,主讲人教大家如何应对骗子的惯用伎俩。在面对假装求救、伪装身份、威逼利诱等伎俩时,小朋友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辨别,并且主动提出寻求家长、老师、警察叔叔的帮助,展现出丰厚的反诈意识与学习成效。
之后,主讲人准备了趣味口号与大家齐声朗读:“南瓜冬瓜和西瓜,不做被骗小傻瓜”“乌鸡土鸡大公鸡,听到转账就挂机”“桃子橙子车厘子,小心狡猾的骗子”“草莓蓝莓蔓越莓,小心诈骗听到没”。小朋友们在感受朗朗节韵的同时,也将在心中深植反诈意识。
三、互动抢答:成果检验
在最后的知识小测验环节中,小朋友们更是抢争先、巧回答,迎来互动的高潮。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逐一化解反诈问题,“陌生人找你借电话手表怎么办?”“不借给他,让他找其他大人帮忙,我还是小孩子,万一他还是人贩子呢。”小朋友们不仅回答准确,还做了知识上的延伸联想,防范意识扎实。实践团队的成员也为积极参与回答互动的小朋友们分发小礼品,鼓励小朋友们的提高防范意识,牢记反诈知识。
四、活动总结:生动课堂,“慧盾”守护暑期平安
这次活动通过互动问答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系统学习到防诈反诈知识,提高了自我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更通过趣味宣讲方式让孩子们找到兴趣点,加深知识印象,提高宣讲普法效果。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以防范意识为“慧盾”,以反诈知识为“慧眼”,守护好自己,也帮助家长,传递反诈力量。
宁波大学法学院“法律大篷车”之“反诈薪传,慧盾护安”小分队仍会继续发挥青年力量,讲好普法故事,在社会中传递反诈安全意识薪火,抵御不法诈骗侵扰。愿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诈骗陷阱,共享平安时光!
文字:方成 贾梦尔
摄影:黄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