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日,一支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名为 “碳本溯源,创艺承新” 的社会实践团,将探索的目光投向环保文创领域,走进北京 “抱朴再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保文创价值的深度探寻之旅,为青春注入绿色思考,为环保文创融合年轻力量探寻路径。
一、初遇抱朴:踏入环保文创新场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当实践团成员踏入抱朴再生公司,《道德经》中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环保文创的碰撞气息扑面而来。成立于2019年的抱朴再生,依托母公司盈创回收成熟的回收再生体系,构建起从废弃资源回收、改性再造,到艺术设计、商品生产、品牌推广的闭环产业链,“回收来源可追溯、生产流程可监管、商品流向可定位、购买减碳可量化” ,为环保产业书写着创新范本。
实践团成员们怀揣求知热忱,与总经理助手张莉女士展开深度交流。在明亮的会议室里,公司发展背景如一幅长卷缓缓铺陈——从最初对废弃物再生价值的挖掘,到如今构建全流程可追溯的循环减碳产业链,抱朴再生一步一个脚印,在环保赛道上跑出独特节奏。成员们手中的纸笔快速记录,眼神里满是对环保创新模式的好奇与思索,这场交流,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环保火种的接力。
图为抱朴再生总助讲解公司发展理念 孙艺菲供图
二、理念解码:量化与美化的环保哲学
交流中,“量化” 与 “美化” 两大理念成为理解抱朴再生的关键密钥。“量化” ,是将抽象的低碳行为具象为数据—— 每一件抱朴再生产品上,清晰标注的减碳数值,让消费者直观触摸到环保的 “重量” 。当购买一个由回收塑料瓶制成的背包,数字背后,是资源再生的奇妙旅程,是个人对地球减负的切实贡献。
“美化” 则承载着更深的文化与美学野心。“器以载道” ,抱朴再生以好故事、哲学、设计、美学与科技为笔,在环保文创画布上挥毫。从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服饰,到以生态美学为骨的家居用品,产品成为环保理念的载体,将 “可持续” 从生硬概念,转化为年轻人愿意拥抱的生活潮流。实践团成员们聆听着,逐渐领悟:环保文创,不止于 “环保 + 文创” 的简单叠加,更是理念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
图为用六只塑料瓶制作的包 孙艺菲供图
三、产品洞察:废弃物的 “变形记”
随后的产品参观环节,是一场见证 “奇迹” 的行走课堂。回收塑料瓶蜕变为时尚服饰的纤维脉络,海洋废弃渔网化作环保折叠包的坚韧质地,故宫日历里藏着的再生纸张温度…… 每一件产品,都是废弃物的 “变形记” ,更是抱朴再生创新实力的实证。
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触摸这些产品,感受着再生材料的质感,惊叹于设计的巧思。“原来环保产品可以这么时尚!” 成员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些产品打破了大众对环保文创 “粗糙、小众” 的刻板印象,证明环保与美观、实用本可并行不悖,也让同学们看到环保文创链接年轻群体的关键 —— 用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设计,让环保成为潮流选择。
四、青春思考:环保文创的年轻密码
交流与参观交织的过程里,“如何让环保文创与年轻人深度链接” ,成为实践团成员们反复思索的命题。抱朴再生的实践给出启示:以潮流设计为表,吸引年轻人目光;以量化减碳为里,赋予消费行为意义;以文化美学为魂,唤起情感共鸣。
成员们意识到,年轻人是环保文创的未来主力,他们追求个性、关注潮流,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抱朴再生通过打造 “有颜值、有故事、有价值” 的环保文创,成功抓住年轻人的心,这为实践团乃至整个环保文创领域提供了思路 —— 用创新设计适配年轻审美,用透明化减碳数据呼应责任担当,用文化底蕴锚定情感认同,方能让环保文创真正走进青春生活,让 “可持续” 成为年轻一代的生活日常。
五、行远思深:实践后的青春担当
当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实践团成员们的心情已与初到时不同。这场探访,让 “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变为眼前可触可感的产业实践;让 “环保文创” 从模糊概念,成为清晰可见的创新路径。
“我们要做环保文创的传播者、践行者。” 成员们交流着实践感悟,决心将在抱朴再生收获的知识与灵感,带回校园、带入生活。无论是通过创意设计为环保文创添彩,还是以青春发声推广可持续理念,这群学生,已在心底种下环保文创的种子,期待未来发芽成长,为环保事业注入青春动能。
此次 “碳本溯源,创艺承新” 实践团与抱朴再生的相遇,是一次青春与环保文创的深度对话。它让年轻学子看见环保产业的创新活力,也让环保文创企业听见青春的思考与声音。未来,当更多青春力量汇入环保文创的河流,当更多 “抱朴再生” 式的创新持续涌现,相信环保与文创的融合之路将越走越宽,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也将在青春创意与产业实践的共振中,加速照进现实 。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该公司环保产品的合影留念
(通讯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孙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