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学院普及资助政策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稻叶上时,实践团的年轻人已经背着鼓鼓的帆布包走在乡间小道上——包里装的不是土特产,是一沓沓政策手册和宣传折页。推开王奶奶家那扇带斑驳木纹的木门,有人蹲下身握住老人粗糙的手:“奶奶,听说您孙子高考考得好呀?我们来聊聊上大学咋省钱!”这声家常话刚落,老人攥着衣角的手就松开了。
听说王奶奶总愁孙子助学贷款要还多少钱,成员们摊开自制的还款计算表:“本科四年最多能贷16000块,就像咱存粮食,毕业后有5年时间不用着急还本。按现在的利率,每月也就还几百块,等孩子上班了,就跟每月买两斤肉似的轻松。”老人眯着眼睛凑过来,手指在表格上慢慢划着,眉头渐渐舒展。
李大爷家的八仙桌上,几张皱巴巴的借条压着老花镜。见实践团成员进来,老人赶紧把借条往抽屉里塞。“大爷,您孙女的学费不用愁。”小张掏出手机,点开往届学生领助学金的视频,“从村委会开证明到学校交表,我们帮您跑手续。您看这孩子,家里情况跟您差不多,现在都读大二了。”李大爷盯着屏幕里的学生笑,皱纹里像落进了阳光,攥着小张的手直晃:“真能这样?那可太好了!”
比起广场上的大喇叭宣讲,这种上门聊天更像“按穴位扎针”。遇到不识字的老人,就说“奖学金就像地里的好收成,学习好就能多攒‘鸡蛋’换学费”;有人怕手续麻烦,立刻拿出纸笔列清单:“身份证复印件要两份,贫困证明得盖红章——我给您标了红圈,照着准备错不了。陈爷爷眼晴看不清,小周就捧着政策单念,念完又录了段语音存在老人手机里:“想不起来就点这个,跟我在这儿说一样。”
为了让老人们记牢政策,成员们还准备了“问答小游戏”。张大妈家的桌前,小李举着卡片问:“助学贷款最晚啥时候开始还呀?”“毕业后五年!”张大妈答得脆生生,接过赠送的台灯时,灯罩把她的笑脸映得亮亮的。
这天下来,成员们的记录本写满了半本:谁家孩子要申请助学贷款,谁家需要准备贫困证明,都标得清清楚楚。他们给50多户人家留了“助学服务联系卡”,卡片上的电话号码被老人们仔细折好塞进衣兜。暮色漫进田埂时,手机里陆续传来语音:“孩子,谢谢你们啊”“明天能再过来一趟不?想再问问”。
“这些娃娃比自家孙辈还上心。”有老人站在门口望着他们的背影念叨。接下来,实践团打算搞“助学结对子”,盯着各家的申请进度。就像他们说的:“政策再好,也得送到人跟前;送到人跟前,还得让人真明白、真能用上。”
这一路走下来,不仅是政策进了农家院,更是把心贴近了心。那些印在纸上的条文,经这些年轻人的嘴一说、手一帮,就成了能帮乡村孩子踏进校园的台阶,成了老人们眼里实打实的希望。
作者:唐飞鹏 来源:三下乡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