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同心追晨曦,助学扬帆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6月30日,河南城建学院三下乡实践团,深入河南省平顶山市南阳方城,开展"一对一"高校资助政策入户宣讲活动。实践团以"小团队大服务"为理念,分成3个小组走访28户乡村家庭,通过"一户一策"精准解读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政策,将教育惠民利好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求学指南",为乡村老人和学子驱散"经济忧云"。
清晨7点,成员分成3组,每组人背着双肩包出发。帆布包内整齐摆放着针对该校专业特色定制的政策手册——土木工程专业标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补贴",环境设计专业附上学费减免政策图解,每个手册扉页都印着团队成员的联系电话。在村民家,成员两人注意到院墙上的高考倒计时牌,主动与老人聊起孙子考上该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喜讯:"阿姨,小浩考上的可是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去年这个专业就业率达98%,好多学长没毕业就被中建、中铁的单位提前签约了。"
聊到学费问题,小张展开"资助政策明白卡":"国家助学贷款每年最高1.6万元,刚好覆盖每年8000元学费和1200元住宿费,剩下的钱还能当生活费。学校还有'冯老师就业工作坊',专门帮土木专业学生对接央企实习,去年有个学长实习期就拿到6000元月薪。"周明轩掏出手机展示该校资助管理中心制作的动画视频:"申请流程一共三步,我们手机里存着录屏演示,现在就可以教您怎么在'国家开发银行'APP上填信息。"老人看着视频里熟悉的乡音讲解员,终于露出笑容:"原来不用跑县城,在家就能申请,这下可省心了。"
借条旁的双人账:细节服务破解"数字鸿沟",在村民李建国家中,成员小徐发现玻璃下压着的三张借条。"孙女考上环境设计专业,听说要买电脑、颜料,开销比普通专业大。"李建国的担忧写在脸上。吴浩翻开《河南城建学院资助案例汇编》,指着2023届毕业生的照片:"这是咱隔壁村的姑娘,她申请了1.2万元助学贷款,加上每年4500元助学金,学校还免了她一半的颜料费。她课余在学校'创客空间'接单画设计图,每月能挣1000元。"小徐递上提前打印的"材料清单":"贫困证明需要村主任签字,我们带了公章扫描仪,现在就能帮您线上办理。"
针对老人对"线上申请"的陌生感,两人现场演示手机操作:"点这个蓝色图标,输入身份证号,这里要填家庭年收入,您家3亩多地种花生,年收入约1.5万元,就填15000。"李建国看着屏幕上逐步生成的申请表,忍不住感叹:"你们几个人跑这么远,手把手教我们这些老人用手机,比亲孩子还细心。"离开前,领队将写有两人手机号的便签贴在老人的电视机上。"
暮色里的双声道:方言讲解打通"最后一米"。在视力障碍老人陈德贵家中,成员没有使用纸质材料,而是打开便携音箱播放方言版政策解读:"陈大爷,咱河南城建学院的助学金分三等,一等4500元,二等3500元,三等2000元,像您家孙子这种情况能申请一等......"听到老人反复询问"还款时间",成员小李用河南话编了段顺口溜:"毕业头五年,只还利息钱;工作稳当后,本金慢慢还;按时还款好,信用记录高。"同时搭档小陈同步在纸上写下关键时间点,用大号字体标出"2028年9月1日首次还本金"。
在单亲家庭张大妈家,两人发现孩子的录取通知书还未拆封。"怕娃知道家里没钱,心里难受。"大妈的话让成员们红了眼眶。小张轻轻拆开通知书,指着"新生入学资助"条款:"从咱村到学校的火车票能报销,学校还发一套床上用品和书包。每月还有10G免费流量,娃上网课、交作业都够用。"小张打开该校资助中心公众号:"您看这个'资助政策一点通'栏目,每天更新学长学姐的励志故事,我帮您关注上,以后想了解啥直接点这里。"
实践团成员们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传递政策,让高校资助政策如夏日暖阳般照进每一户农家。他们俯身倾听老人的担忧,手把手破解申请难题,用青春力量架起政策与民生的桥梁。当越来越多的老人放下心中的担忧,当寒门学子眼中的希望愈发明亮,三下乡的意义便在这一户户的走访、一句句的讲解中得以升华。实践团表示,将继续以行动践行初心,让国家资助政策的温暖惠及更多乡村家庭,助力更多学子在筑梦路上稳步前行,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截至发稿,实践团已协助多户家庭完成线上预申请,为多名准大学生建立"专业-资助"对接档案,录制方言版政策音频在村广播循环播放。年轻的身影穿梭在乡间的身影,正成为这个夏天辛集乡最温暖的注脚——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耐心传递政策,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寒门学子。
作者:唐飞鹏 来源:三下乡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