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实践团进行培训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在三下乡助学宣讲实践培训现场,相关负责人正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入户宣讲的要点。此次培训旨在让成员们明确,即将开展的入户宣讲并非简单发放材料,而是要成为政策“翻译官”和群众“贴心人”,将书面条款转化为家常话,确保每户家庭都能听懂并用好助学政策。
关于入户前的准备,培训中提到需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备齐所需材料,除政策手册外,还要带上自制的计算表、成功案例视频以及联系卡。二是提前了解走访家庭的基本情况,例如是否有即将入学的学生,以及他们主要存在哪些顾虑。三是调整沟通语言,把“助学贷款”换成“上学借款”,将“宽限期”表述为“缓还期”,用老乡熟悉的话语拉近距离。
沟通方面,培训强调要遵循先倾听再开口的原则。看到老人桌上的借条、药盒等物品,应先询问家里的难处,而非一进门就宣讲政策。面对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乡,要多运用比喻,像把奖学金比作“学习好得奖励”,将申请流程说成“按方子抓药”。对于视力不好的老人,要像念家书一样为其读政策;针对担心手续的家庭,要当场列出清单,并用彩笔标出重点。
宣讲结束后,成员们也不能忽视后续工作。要记录下每家的需求,比如谁需要贫困证明模板、谁需要跟进贷款申请,回去后整理成帮扶台账。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学校和当地部门,让联系卡真正成为“连心线”。
培训最后,负责人提醒成员们,他们肩上的帆布包不仅装着政策,更承载着老乡的期盼。希望大家把每一次入户都当作心与心的对话,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真正照进每个农家小院。
作者:唐飞鹏 来源:三下乡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