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之声,耕种希望之野
为把抗战精神种进童心,让哲学思考扎根田野,2025年7月10日,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深入吴江区震泽镇金星村、齐心村、众安桥村开展实践活动,活动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带领当地小朋友学习抗战历史,培养家国情怀与思辨精神;调研新农村发展现状,看当地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觅寻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互融共生的特色发展之路。
忆往昔:烽火淬炼的精神密码

图为老战士与团队成员、当地小朋友亲切交谈。陈湘宇供图
团队成员首先带领当地小朋友拜访慰问92岁老战士家庭,送去夏日清凉用品,为老战士量血压、做基础体检,听他讲过去的故事。“没有大家哪来小家。”老战士拍拍团队成员的肩膀,慈爱地说道。他勉励当代青年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图为实践团成员成一涵主讲互动哲思课。张添爱供图
随后,实践团前往金星村党建小院以别开生面的互动哲思课为媒,带领当地儿童重温抗战历史。活动采用“诵读+观影+思辨”的创新模式,通过互动对话的特色形式激发青少年的历史思考。
在诵读环节,团队成员们特别准备了带拼音的《黄河颂》选段。成一涵同学以“诗歌中的力量从何而来”为引,引导孩子们理解文字背后的民族精神。观影环节精选《亮剑》经典片段,当看到李云龙率部突围时,现场响起阵阵掌声。随后的互动交流中,“纪念抗战是不是等于仇视日本仇视日本人民”这一问题引发热烈讨论。“不是,我们反对的是有伤害的战争,不是无辜的人。”其中一个孩子抢答道。
课程尾声,成一涵同学总结道:“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更是指引未来的明灯。希望你们都能铭记历史,永远心怀和平与希望。”孩子们齐声应和,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看今朝:阡陌纵横的振兴图卷
授课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当地青少年围绕历史认知、新农村生活和未来规划展开深入交流。孩子们结合抗战英雄事迹和新时代楷模故事,畅谈对家国情怀的理解;通过分享农田实践等切身经历,展现新农村教育发展成果。交流以历史观照现实,以对话启迪思考,为青少年成长注入精神动力。
为探寻新农村发展的特色道路,实践团通过深度访谈与实地考察,系统调研金星村、齐心村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在访谈中,金星村耿书记、齐心村张书记将发展秘诀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扎根震泽历史文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一切从实际出发,瞄准在地化需求,聚焦当地三农发展特色优势资源,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这条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展未来:薪火相传的青春契约
在活动最后,实践团成员引导青少年通过艺术创作表达爱国情怀,陪伴小朋友们绘画、折纸、写明信片,表达和平祝愿和强国有我的决心。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们纯真心灵的写照,每一次陪伴都是薪火相传的印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举办乡间读书会。陈湘宇供图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举办“震好学·乡间读书会”。实践团成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贺信精神展开讨论学习。实践团成员苟鑫鑫率先分享了她品读《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的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红色文物是中国共产党的记忆,是新中国的记忆,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值得我们每个人珍惜和铭记。新时代青年有责任担负保护历史文脉、弘扬中华精神的使命”其他成员也纷纷展开讨论。
读书会最后,成一涵同学总结道:“我们在考察历史文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有较高的历史站位和宏阔的历史格局,还需要由小及大、从细微处入手的敏锐方法。”这场乡间读书会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载体,推动青年在学思践悟中增强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干部、小朋友们合影留念。张添爱供图
传承历史精神,方能继往开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嘱托,通过融合历史哲思教育与乡村振兴考察的实践行动,在震泽镇的田野乡间播撒下精神传承的火种。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既要读懂历史的厚重,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学习思考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行走的哲思课也将持续以民生需求为根基,在广袤乡土间寻找更生动的答案。
(通讯员杨谨羽成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