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调研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脉络,深入考察中国道路选择中地主阶级洋务派似改非改的局限到革命力量觉醒与政党引领的实践历程,7月12日至7月18日,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器变维艰,思辩明章”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孙潇怡及王举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寻访上海洋务运动工业遗产与红色印记的研学征程。
实践团先后走访上海电信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及中船集团江南造船等场所,通过实地考察、聆听讲解、拍摄记录等方式,追溯通信、纺织等洋务运动时期工业发展历程。
同时,团队还采访了江南造船党群工作人员及华为公司职员等,探讨近代工业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联系,让历史记忆在时代发展中焕发生机。

器物革新的尝试与改良道路的困局——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
19世纪中后期,内忧外患推动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运动。西北大学“器变维艰,思辩明章”实践团,循着近代工业足迹探寻这段历史局限。上海电信博物馆展出的1871年上海电报局设备,其首份国际电报的线路与编码全由外国公司掌控;上海历史博物馆内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的“道白生清花机”,虽标志机器纺织起步,却因官僚资本主导,沦为维护旧体系的工具;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同款花机,进一步揭示民族工业在封建体制下转型的艰难。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梳理出共性,洋务派仅停留在器物引进,未触及封建制度根基,导致“技术革新越深入,制度束缚越凸显”。队员石丰源感慨:“机器再好,若困于旧体制,终究成不了强国利器。”此次调研清晰体现了地主阶级改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历史必然失败性。

革命力量的觉醒与道路选择的实践——从阶级抗争到政党引领
西北大学“器变维艰,思辩明章”实践团队循着红色足迹,探寻无产阶级从自发抗争到政党引领的觉醒历程。
上海纺织博物馆的五卅运动展区,老照片里20万纺织工人举着“废除不平等条约”横幅罢工,这些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将生存抗争升华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中共一大会址的青砖墙与二大会址的纲领文件,清晰展现1921年建党与1922年“反帝反封建”纲领确立的历程,为工人运动注入思想灵魂。电信博物馆内,20世纪40年代地下工作者改装的发报机,见证通信技术成为革命“红色通道”。从自发罢工到党领导的系统性斗争,印证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在一大会址触摸砖墙时,才懂“依靠工农”不是口号,是先烈用鲜血蹚出的生路。

历史选择的验证——自主创新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打破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创新成为革命道路正确性的生动注脚。西北大学实践团通过实地研学与党课学习,解码这一传承脉络。7月14日,王举教授在电信博物馆的党课上,以“德律风”电报机与5G技术的百年对比切入,晚清设备全依赖外国,而展柜中20世纪50年代国产载波机,见证科研人员白手起家突破封锁的历程。实践队深入了解电信博物馆见到的载波机实物,其零件上的手工打磨痕迹,诉说着“算盘推演数据、榔头修正模具”的艰辛。中船集团江南造船的厂史展览馆所展示的1961年万吨水压机,更以打破国外垄断的壮举,成为“独立自主”精神的工业象征。从革命年代“自力更生”到新时代科技突围,红色基因始终是创新底色。现代科技的发展与领先不是偶然,是革命道路“独立自主”原则在科技领域的必然延续。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将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中,采用心得推送、现场讲授、微视频录制等多种融媒体形式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小课堂。

从洋务运动时期“师夷长技”却困于旧制的器物革新困局,到革命年代工人阶级在政党引领下觉醒抗争的道路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以自主创新打破封锁、让红色基因融入科技血脉的实践跨越,“器变维艰,思辩明章”实践团的上海之行,勾勒出中国道路选择的清晰脉络。当江南造船的万吨水压机与华为的5G技术隔空呼应,当电信博物馆里的老式电报机与现代通信网络形成百年对话,历史已然证明,脱离制度革新的技术引进终是镜花水月,唯有扎根中国实际、由先进政党引领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才能让“器物”真正服务于民族复兴,让“创新”成为强国之基。
此次研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践行——唯有铭记“器变维艰”的教训,坚守“思辩明章”的清醒,方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中国道路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