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部署要求,2025年7月11日至18日,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润千村”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李明阳的带领下,前往四川绵阳、凉山等地进行走访调研、体验互动、座谈交流,旨在探寻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深厚力量,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贡献青春智慧。
非遗技艺传薪火 文化场馆藏瑰宝
实践队首站走访了羌族漆器工坊、草编基地。在漆器工坊,非遗传承人张寿荣详细讲解了选料、制胎等工序,队员们亲身体验绘制图案环节,感受技艺的精妙与羌族人民的生活热情。草编基地里,一件融合56个民族元素的作品尤为夺目,将民族团结的愿景具象化为生动的艺术表达。而在汶川地震后,草编产业不仅为受灾民众及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经济复苏,更让各族群众在协作生产中增进了信任,巩固了团结的社会基础。

张寿荣老师介绍水磨漆器技艺

近距离参观羌绣
走进凉山彝族历史博物馆,古老的生产工具、绚丽的服饰器皿等展品,直观展现了彝族悠久的历史脉络与独特的文化风貌,让队员们得以追溯先民的生活轨迹与智慧结晶。北川云珍羌绣体验馆内,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羌绣的工艺特点与文化地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既承载着羌族的历史记忆,又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

了解羌族草编工艺

亲身体验绘制漆器
地震遗址忆往昔 古村新貌展活力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残垣断壁,无声诉说着灾难的伤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通过详实的史料与影像,也全面呈现了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历程,彰显了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与灾区人民坚韧不拔的品格。石椅羌寨,则是灾后重建的典范。这里不仅保留了羌族传统建筑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充分展现了羌族文化的韧性与活力,让队员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参观北川旧县城地震遗址

参观新羌寨
大石板古村以保护彝族文化为根基发展旅游产业,通过传统手工艺展示、民俗体验等项目,既吸引了游客,又传播了民族文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各族群众凝聚共识。建昌古城的青石板路承载着各民族共生共荣的记忆,彰显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传统民居融合了彝汉建筑工艺,民俗陈列馆内的双语地契、合作农具等展品,无声诉说着各民族互学互鉴的深厚历史。

参观建昌古城
火把佳节聚欢颜 特色产业促团结
在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实践队揭示了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的深层关联。苔子茶不仅是富民的“金叶子”,更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其传统采摘方式延续了古老的农耕智慧。茶马古道的故事,也凸显了茶叶在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中的纽带作用。

品尝苔子茶
7月18日晚,彝族火把节庆典现场热闹非凡。队员们与各族群众齐聚广场,绚丽的民族服饰交相辉映。众人围着火堆共舞,不同的语言与舞步在欢快的氛围中交织。交流中听到的一个个民族团结故事,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共同利益是团结的核心驱动力,也切实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内涵。

火把节现场

共同体验火把节
先烈事迹生感悟 青春担当映初心
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科技产业的发展,从地震遗址的缅怀到火把节的欢腾,实践队在四川绵阳、凉山的走访中,全方位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团结的力量。

全体成员合影
此次社会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石,文化传承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大家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之花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绚丽绽放。
供稿丨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润千村”暑期社会实践队 高铭阳
供图丨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润千村”暑期社会实践队 刘雨鑫 程文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