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康迎来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团一行人走进安康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安康博物馆坐落于汉江之畔,被誉为“秦巴明珠”,其独特的“三主两辅”展陈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安康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一、探寻文明交融之根脉 实践团首先来到“脉源安康”展厅。展厅内,西周青铜器史密簋静静陈列,其内壁的93字铭文仿佛穿越千年时光,生动地记载了西周军队征伐东南夷的战争,也揭示了安康作为“秦头楚尾”的文明交融基因。这表明安康自古以来就是巴蜀、荆楚、秦陇文化的交汇点,这种包容性为当代商贸创新提供了历史借鉴。同时,展厅中一组南朝部曲徒附俑群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些陶俑生动地再现了汉魏时期汉江航运的繁华景象,印证了安康“黄金水道”的商贸传统。商贸专业的学生们从中联想到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即交通与流通是区域发展的命脉。如今汉江复航工程启动,安康的富硒茶、绞股蓝等特色产品有望借此重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二、解锁生态财富之密码 实践团接着步入二楼的“天赋安康”生态展厅。展厅内,声光电技术还原的秦巴秘境令人震撼。熊猫标本在虚拟竹林中掠过,金丝猴在林间跳跃,栩栩如生。而鎏金铜蚕的出土故事更是成为焦点。这枚汉代文物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印证了安康悠久的蚕桑产业根基。实践团成员们围绕“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当看到“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展区中为保水质实施的移民搬迁实景沙盘与生态补偿机制流程图时,大家豁然开朗。原来“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承诺背后,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智慧。安康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财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点燃振兴星火之精神 在“筑梦安康”展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震撼心灵。展厅中陈列着三线建设者手凿的钢钎、泛黄的施工日记,与墙面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标语相互交织。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十万建设者用血肉筑起襄渝铁路的艰苦历程。实践团成员们深受感动,认为今天的乡村振兴同样需要这种“拓荒精神”。而这份精神也在非遗传承中得以延续。登上三楼非遗展厅,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旋律萦绕耳际,让人感受到安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安康的文化瑰宝,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通过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四、践行青春之诺,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的思考很快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博物馆乡村振兴案例展区,他们驻足于紫阳县瓦庙镇新光村帮扶纪实展板前。这里记载着安康博物馆六年来为65名大学生举办“集体升学礼”、开展“流动博物馆县区行”的暖心故事。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人才。实践团成员们深受启发,决心将所学所思运用到乡村振兴实践中。他们以安康博物馆为原点,将文明的星火播撒至汉水两岸的沃野之中。在博物馆铜镜展柜前,实践团成员们驻足凝视,玻璃中映出青年与文物的双重影像。这不仅是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对话,更是一次将文化DNA植入产业的生动实践。陕西工大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之诺,为安康的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安康博物馆见证了安康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安康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梦想。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的安康之行,不仅让他们深入探寻了秦巴文脉,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意义。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为安康的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让秦巴山间的青春接力持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