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亮实践路|南航力量,“芯”火相传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65周年院庆降至。2025年暑假,“情系校友,‘芯’火相传”社会实践团队再度出发,寻访优秀校友,重温南航故事。
从学术到产业,从教育到国防。本次团队采访的六位南航人,他们的青春见证了4院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再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校友们分享的宝贵经验,从不同时间与职业角度,共同描绘了南航人的精神图谱。通过与校友们的深入对话,能激发新一代学子对母校的热爱,推动责任担当与精神传承。
2007届本科生:魏祥麟——高效学习,在简陋机房锤炼精神

图1团队采访魏祥麟研究员
“那时宿舍到机房的路途、软盘与机房的‘限时作战’,反而让我们学会珍惜每一分钟。”魏祥麟回忆道。当年校园设施简陋、网络资源匮乏。正是这种环境培养了他高效学习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书本上的公式是死的,亲手搭建系统时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理解知识的契机。”针对课程难题,他强调要“动手实践”,鼓励学子善用现代技术资源,刻苦钻研;针对升学与就业困惑,他则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为之全力以赴。
他高度赞扬母校的育人环境,南航学子“务实、高效、协作”的特质在职场中尤为凸显,而学校培养的学习习惯和抗压能力,成为应对复杂项目的基石。他寄语学弟学妹:“珍惜校园时光,既要做知识的学习者,也要做生活的参与者。”
2018届博士生:张亚梅——团队协作,在光子前沿点亮星火

图2团队采访张亚梅教授
作为微波光子实验室的一员,张亚梅回忆起在项目中攻坚克难的经历,团队通宵达旦,连续数月驻扎在办公桌与实验室,逐字修改,最终提交了一份200多页的高质量材料。“大家齐心协力的精神,是攻克难题的关键。”
谈及学生培养,她特别提到独属于微波光子实验室的座右铭——“主动研究,向前一步”,鼓励学生在团队中追求卓越,团队协作,责任担当。
与学院共度的十几个春秋,张亚梅见证了学院从最初与计算机学院合并,到如今独立发展并衍生出信息工程等多个新兴专业。学院的平台建设和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她表示所钻研的方向真正被应用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对未来会持续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重要的是做有意义的事!”
2024级研究生辅导员:李宇飞——从跨界挑战到认知破局

图3团队采访李宇飞辅导员
李宇飞从经济与管理学院跨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担任辅导员,面对专业学科差异带来的挑战,他以“服务先行”破局,主动学习四院专业方向,通过谈心谈话、企业交流甚至旁听《电子线路》课程,结果5年沉淀,逐步构建对工科领域的认知。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航人,我深知学校的军工底色与家国情怀。”这份认同感成为他指导学生的重要基石。面对学生普遍焦虑,李宇飞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境根源在于发展路径模糊与市场信息差。他鼓励学生在守住学业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多元探索,充分发现自身潜能。同时,他强调动态调整的重要性:“专业能力是选择基石,而跨界发展同样广阔,项目管理需沟通能力,而最关键的是要阶段性校准目标。”
2023届硕士生:周明龙——从建模竞赛到国防前线

图6团队采访周明龙学长
“如果用两个词概括南航生活,我会选择‘探索’和‘成长’。”从寻找创新点到独立撰写论文,周明龙在硕士研究生期间一步步摸索出科研的门径。得益于读研期间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抗压心态,周明龙入职后能迅速适应岗位。从南航校园到国防前沿,他用“航空报国”的初心,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硬核担当。他建议学弟学妹:“不要等老师‘喂知识’,要学会追着问题跑。南航的图书馆、学术论坛、导师团队都是宝藏,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深挖。”
他寄语在校学子:“请珍惜每一次打基础、做项目、跑操场的机会。未来职场需要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健康的体魄和社交韧性——这些都能在南航的课堂、实验室、社团里找到答案。”
2024届博士生:宫蕊——从公式落地到讲台传承

图4团队采访宫蕊学姐
回顾南航岁月,宫蕊用“问题驱动”和“交叉突破”概括成长收获,她用“雷达与回波”比喻南航对自己的塑造,母校让她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填充”。她希望自己作为教师能照亮更多后来者。
在科研中,面对仿真完美的算法在实测中失效,宫蕊所在的团队耗时数月,结合时频分析与自适应滤波提升成像质量;面对ISAR成像运动补偿难题,南航的学术氛围和资源助她突破瓶颈,学会“跳出盒子思考”。
作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校友,宫蕊学姐感受到学院在科研平台、学科交叉、产学融合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她对学弟学妹们提出衷心建议:要把握当下,深耕专业,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好奇,坚持终身学习,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2025届本科生:吴博锐——从保研失利到科研长征

图5团队参访吴博锐学长
面对保研的遗憾落选,吴博锐没有轻言放弃,积极准备考研,最终如愿上岸南航信息工程专业(0810)。在导师张弓教授的教诲下,他积极投身SAR图像识别的研究,致力于实现智能感知的目标。
听说我们实践团队曾经采访过张弓教授,学长感到既亲切又敬重。“在参与涉密项目时,我们常常需要独立解决问题,不能依赖外部帮助。面对国家交给的任务,通宵攻坚是南航人的应答方式。”吴博锐学长这样说道。这恰恰回应了张弓教授之言:“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在院庆之际,他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表达了真挚的祝福,并寄语学弟学妹:“一定要把握好大学生活,让这段时光更加丰富多彩。”
六位南航人的精彩分享为在校学子点亮了成长航标,更展现了南航人“厚植根基、砥砺前行”的精神传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即将迎来65周年院庆,南航人将以南航精神为基座,以担当为引擎,共同推动南航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