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二院)护理部指导、杭师大公共卫生与护理学院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守护银龄,筑防失能”暑期社会实践团,顺利完成了为期两周的社区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团队深入杭州市4个社区,聚焦老年失能风险预防,通过健康筛查与知识宣教,服务近200位老人,为提升老年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营造“关爱银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一、聚焦风险预防,专业服务下沉社区
“守护银龄,筑防失能”暑期社会实践团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面向老年群体开展失能风险健康筛查与宣教服务,并提供针对性预防指导。活动聚焦失能风险的识别与预防,核心目标是提升老年群体及其照护者的健康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增强志愿者服务基层、关爱老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失能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家庭幸福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许多老年人因对失能风险认知不足,错过预防关键期;其家属也常因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有效应对潜在风险。本次活动通过“健康筛查+知识宣教”的形式,搭建起专业医护知识下沉基层的桥梁,既为老年人送去了实用的健康指导,也让年轻志愿者在服务中理解老年群体需求,推动形成“关爱银龄”的社会共识。

二、团队参与人员
蔡浩楠、陈泠锦、刘敬欣、邱琳、饶漪芸、王筱熠、杨索密、杨子媛、张睿轩、周志明
指导老师:高雯老师(随团老师)、张静老师

三、服务纪实:筛查与宣教并举
(一)目标设定
核心目标:提高患有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失能风险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具体目标:完成受访老年人的基础健康筛查(包括血压测量、简易认知评估、抑郁状态评估、跌倒风险初筛);让受访老年人及家属了解常见失能风险因素(跌倒、营养不良、用药不当、缺乏锻炼、认知功能下降)。
(二)活动筹备与分工
活动前,浙大二院护理部老师与指导老师对团队进行了系统培训,内容涵盖老年健康筛查操作规范、失能风险宣教要点、与老年人沟通技巧等。实践期间,团队分工明确,设团队负责人统筹协调,新闻稿投稿负责人负责活动宣传,健康宣教组与产品制作组负责手册设计及现场讲解,摄影素材整理组记录活动过程,知识普及与健康筛查组承担核心服务工作。
(三)具体实施
活动为期两周,团队分小组深入4个社区站点,开展两类核心工作:
健康筛查: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进行简易认知功能评定(如记忆力测试)、抑郁状态量表评估及跌倒风险初筛(通过询问既往跌倒史、平衡能力测试等),并同步记录数据,为后续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基础。
健康宣教:通过自制的《预防失能宣传手册》,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老年人及家属讲解失能风险因素,例如“如何通过调整家居环境预防跌倒”“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标准”“长期服药者如何避免重复用药”等实用知识。同时,团队与浙大二院老师合作,为受访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方便后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进服务。

四、成效显著:知识入心,服务延续
(一)服务成效显著
活动覆盖4个社区,多数老年人反馈“学到了实用知识”,比如一位患有高血压的老人说:“原来家里卫生间没装扶手这么危险,回去就让孩子赶紧弄”;部分家属也表示,通过宣教了解了“如何通过简单运动帮老人预防肌肉萎缩”,解决了日常照护中的困惑。
(二)志愿者能力提升
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老年健康”的理解:健康宣教组通过反复调整手册语言(将专业术语改为方言俗语),学会了“用老人能听懂的话讲知识”;筛查组在应对老人紧张情绪时,逐渐掌握了“拉家常式沟通”技巧,例如先问“您家孙子多大了”再测血压,缓解老人抵触心理。这些经历让志愿者深刻体会到“服务基层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需要用心共情”,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形成长效服务基础
建立的健康档案为社区后续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示,将参考档案信息开展针对性的失能预防讲座,实现“活动结束但服务延续”。

五、经验与挑战:在服务中学习成长
(一)有效沟通是关键:团队总结出三点技巧:尊重为先:主动称呼“爷爷”“奶奶”,避免使用“你们老人”等笼统表述,让老人感受到被重视;耐心倾听:面对老人反复讲述的过往经历或健康困扰,不打断、不催促,例如一位老人因担心“记忆力变差就是痴呆”而焦虑,志愿者耐心听完后,用“很多人老了都会忘事,咱们先做个简单测试看看”逐步引导,缓解其紧张;灵活调整:对听力下降的老人放慢语速、提高音量,对视力不佳的老人用手势辅助讲解,确保信息有效传递。这些沟通技巧让老人放下防备,主动配合筛查并倾诉需求,为服务质量打下基础。
(二)专业支持是保障:浙大二院护理部的前期培训与随团老师的现场指导,让服务具备专业底气。例如当老人问“降压药能不能和感冒药一起吃”时,志愿者虽不能直接回答,但能及时请随团的高雯老师解答,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也让老人对团队产生信任,后续参与度明显提高。
(三)分工明确效率高: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保障活动顺畅开展。
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信任度建立需努力
部分老年人因“志愿者年轻”产生不信任感。例如一位独居老人拒绝筛查,说“你们学生懂什么,还不如社区医生靠谱”;还有老人表面配合,但在回答“是否经常跌倒”时隐瞒实情,担心说出来会被子女担心。这反映出年轻团队需要更长时间“破冰”,单纯靠“热情”难以消除老人对“专业性”的质疑。
(二)专业知识储备待加强
健康筛查中,老人常提出超出预设范围的问题,如“我膝盖疼是不是会导致失能”“吃保健品能不能预防认知下降”等。由于团队以学生为主,缺乏系统的老年病学知识,多数时候只能记录问题后请教老师,导致部分老人觉得“你们讲的都是皮毛”,影响宣教效果。
(三)概念传达需更通俗
“失能”是专业术语,部分老人难以理解。例如当志愿者说“预防失能就是避免动不了”时,有老人反驳“我现在能走路,不需要预防”;还有家属将“失能”等同于“瘫痪”,认为“家里老人身体好,没必要学这些”,说明宣教内容需要更通俗的解读,比如用“能自己吃饭、穿衣才叫‘有质量的老年生活’,咱们现在学的就是怎么保住这些能力”来替代抽象概念。
七、展望未来:持续守护银龄健康
本次“守护银龄,筑防失能”实践活动,既是一次服务老年群体的公益行动,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成长之旅。团队通过两周的努力,让更多老年人了解了失能预防的重要性,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基层服务经验。未来,若开展类似活动,团队建议从三方面改进:一、深化专业培训(邀请老年病科医生授课,提升志愿者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二、强化社区对接(提前与社区深度对接,明确场地、通知、应急方案等细节,提高服务效率);三、优化宣传策略(优化宣教内容,将“失能预防”转化为“如何让晚年更有质量”,用生活化案例降低理解门槛)。守护银龄,预防失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本次实践虽已结束,但团队成员将带着这份经历继续关注老年健康,用实际行动传递关爱,让更多老人安享有质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