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资助政策进乡村”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多地乡村展开,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带着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感悟,踏上了将政策温暖送进千家万户的征程。在与乡村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他们不仅让高校资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乡村土地上焕发新的活力。
“大爷,您家孩子要是考上大学,学费不够别发愁,国家有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助学金,这些政策咱们都能申请……”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实践队员们的声音清脆而坚定。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政策手册,用通俗易懂的乡音逐户讲解,从资助范围到申请流程,从材料准备到审核标准,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细节。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脸上的困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对孩子未来求学路的憧憬。一位家长紧紧握住队员的手说:“以前总怕供不起孩子上大学,现在听你们一说,心里踏实多了!这真是党的好政策啊!”
这样的场景,让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党史学习教育中“精准扶贫”理念的现实意义。正如当年红军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如今的资助政策也绝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我们走访的每一户家庭,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家长对政策一知半解,有的家庭因特殊情况需要更细致的帮扶,这就要求我们像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沉下身子、走进群众,把政策讲到他们心坎里,把难题解决在最基层。”实践队员小李感慨道。在走访中,他们不仅是政策的“宣传员”,更是群众的“贴心人”——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在线提交申请,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整理帮扶材料,为有困惑的家长反复答疑解惑。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承载着青年学子对“初心使命”的理解与践行。
此次实践,让青年学子们对党史学习教育有了更鲜活的认知。“以前在课堂上学习党史,更多是从文字中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如今走进乡村,才真正明白‘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为群众办的每一件实事里。”实践队队长小王说。从红军长征时“半条被子”的温暖,到如今资助政策为乡村学子点亮求学路的光明,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当看到村民们因政策讲解而舒展的眉头,听到孩子们对大学的向往,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打通助学“最后一公里”,不仅是在为乡村教育“赋能”,更是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心剂”——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乡村学子都能不因贫困而失学,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家庭的希望。
实践虽已接近尾声,但青年学子们心中的责任与担当却愈发强烈。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把在乡村感受到的温暖与力量带回校园,以党史为指引,将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的大局紧密相连。“未来,我们不仅要做政策的‘传递者’,更要做乡村发展的‘参与者’。”队员们说,他们将继续关注乡村教育,用所学知识为乡村学子提供更多帮助,用青春力量架起政策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高校资助政策这盏“明灯”,照亮更多乡村学子的求学路,让党的温暖通过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持续传递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这场“资助政策进乡村”的实践,是青年学子对“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生动诠释。在青春与乡村的碰撞中,红色初心愈发闪耀,而这份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必将激励更多青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他们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