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节来临之际,空气中弥漫着对历史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憧憬。“材”聚红心,“化”启新程三下乡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带着对党史学习的热忱,踏上了前往独树镇烈士陵园的路程。在这里,他们与革命先烈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红色基因在青春的脉搏中跳动,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实地探访中焕发出直击心灵的力量。
清晨的阳光洒在独树镇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一座巍峨的纪念碑静静矗立,碑上的文字在岁月的冲刷下愈发厚重。实践团的成员们身着统一服装,神情肃穆地列队站在纪念碑前。当承载着敬意的花篮被缓缓敬献至碑前,当队员们整理好花篮上的缎带,全场肃立,向革命先烈三鞠躬。那一刻,山间的风仿佛也停下了脚步,唯有青年们的心跳与历史的回响交织在一起。“我志愿传承革命精神,牢记先辈遗志,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紧握的右拳、铿锵的誓言响彻陵园,这不仅是对先烈的深切告慰,更是新一代青年接过历史接力棒的郑重承诺。实践团成员小张在宣誓后眼眶微红:“以前总说‘传承’,今天站在这里才明白,这两个字里藏着多少先烈的热血,又该有多少担当。”
走进史料展示厅,时光仿佛倒流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独树镇战役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在此遭遇敌军围堵,天寒地冻中,战士们身着单衣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雪地肉搏”,刺刀拼弯了就用石头砸,子弹打光了就用身体挡;在“绝境突围”中,指挥员身先士卒,战士们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为大部队开辟通路……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带着弹孔的军装、泛黄的战地日记,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壮烈。“那个年仅19岁的小战士,在突围时为了掩护战友,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听到这里,实践团成员小李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些曾经只在历史课本上见过的文字,此刻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滚烫的故事——他们不是遥远的“英雄符号”,而是和我们一样有着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却用无畏与牺牲,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原来党史里的每一页,都浸透着热血与奉献。”这是实践团成员们在参观后最深刻的共鸣。在互动交流环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内心的震撼。“以前在课堂上学党史,知道独树镇战役是长征中的关键一战,但今天站在这里,听着具体的故事,看着先烈们的遗物,才真正感受到‘浴血奋战’四个字的重量。”实践团带队老师感慨道,“这就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课堂——它让历史走出书本,让精神直抵心灵。”成员们纷纷表示,此刻才真正明白“和平幸福从何而来”:是先烈们用生命挡住了枪林弹雨,是无数无名英雄用牺牲换来了如今的山河无恙。
此次独树镇烈士陵园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踏上归途,心中的红色种子已悄然生根发芽。“未来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时,我会想起先烈们‘绝境突围’的坚持;在参与社会实践时,我会记得他们‘为人民而战’的初心。”成员小王说。大家约定,要把这次的感悟化作前行的动力:在学习上,以严谨刻苦的态度钻研专业知识,用科学素养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在生活中,以先烈为镜,传承他们的无畏与担当,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彩。
建党节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党的诞生,更在于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奋斗篇章。“材”聚红心,“化”启新程三下乡实践团的独树镇之行,让青年学子们在与先烈的精神对话中读懂了信仰、坚定了方向。正如他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我们会带着这份红色记忆继续前行,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用青春的力量在新时代书写属于我们的红色故事——这,就是对建党节最好的致敬,对先烈遗志最坚定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