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校园里,虽少了往日的喧嚣,却涌动着一股温暖的力量。河南城建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材化聚力映朝阳,资助筑梦绘新篇”实践团,带着对学弟学妹的关怀与责任,开启了一场以“资助筑梦,青春同行”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资助政策宣讲活动。他们化身政策的“翻译官”、青春的“引路人”,用专业与热忱,为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学子拨开经济困惑的迷雾,让国家的资助暖阳照亮更多人的逐梦之路。
“大家知道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截止日期吗?奖助学金的评定标准里,除了成绩,还看重哪些方面?”在一间教室里,实践团成员小李的提问刚落下,台下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回应声。这是此次资助政策宣讲的生动一幕——不同于刻板的文件宣读,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团务培训中沉淀的严谨态度,将原本略显复杂的国家资助政策进行了“拆解”与“重构”,变成了学弟学妹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指南”。
他们深知,对于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资助政策是支撑他们继续求学的重要力量,但政策条款中的专业术语、繁琐流程,往往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为此,实践团提前做足了功课:梳理政策体系时,从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办理流程、还款方式,到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范围、申报材料、评审程序,都逐条分析、分类整理;设计宣讲内容时,特意避开生硬的条文表述,改用“流程地图”的形式直观呈现,搭配“申请时要注意这三个时间节点”“材料准备要避开这些‘小坑’”等接地气的提醒,让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明了。“以前总觉得申请助学金特别麻烦,听你们一讲,步骤清楚多了,感觉心里有底了!”一位学弟在听完讲解后,笑着说道。
宣讲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是政策的“讲解员”,更是耐心的“答疑员”。“我想申请助学贷款,但担心会影响征信,该注意些什么?”“如果我的专业需要经常做实验、买器材,有没有针对性的补助?”“学业规划里想考研,奖助学金能帮上忙吗?”面对学弟学妹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成员们从不敷衍——对于涉及政策细节的,他们拿出提前整理好的“问答手册”,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解释;对于关乎个人规划的,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如何平衡学业与资助申请,如何让资助政策更好地服务于个人成长。“家庭经济困难不是逐梦的阻碍,国家的资助政策就是托举你们飞翔的翅膀。”实践团成员小王的这句话,让不少同学红了眼眶,也让大家感受到,这场宣讲不止有政策的“力度”,更有青春同行的“温度”。
从团务工作的规范严谨,到资助政策的细致传递,实践团成员们始终将“筑梦”二字深深植入每一次讲解中。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是在传递一份政策文件,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年级的青春接力。“去年我刚入学时,也是因为对资助政策不了解,差点错过了申请时间,是学长学姐耐心帮我梳理流程,才让我顺利拿到了助学金。”实践团成员小张坦言,正是自己曾感受到的温暖,让她更想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在宣讲的间隙,他们会和学弟学妹们聊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在兼顾学业的同时申请资助,如何用奖助学金购买专业书籍、参加实践活动,如何在经济压力减轻后更专注地追逐梦想……这些真实的经历,让政策宣讲多了一份共情的力量,也让“助学筑梦”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
课堂里,专注倾听的眼神、奋笔疾书的笔尖、踊跃提问的身影,都藏着学子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讲解时,实践团成员们眼中的坚定、语气里的热忱、答疑时的耐心,都是对“青春同行”的最好诠释。有同学在宣讲结束后,特意找到实践团成员:“以前总担心家里负担不起学费,听了你们的讲解,我知道该怎么申请助学贷款了,也有信心通过努力拿到奖学金,真的太谢谢你们了!”这样的反馈,让每一位实践团成员都觉得付出格外有意义。
此次“三下乡”资助政策宣讲活动,就像一场及时雨,让国家的资助红利更顺畅地触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更像一束光,为迷茫的逐梦者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实践团成员们用青春的力量,传递着资助的火种,也盼着这束光能够汇聚成星河——让更多学子借着政策的东风,卸下经济的包袱,在大学的校园里尽情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最终奔赴属于自己的辽阔山海,书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成长华章。而这场青春与责任的接力,也将继续在校园里传递,让“资助筑梦,青春同行”的温暖故事,不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