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联合组建的“英华译语,陶韵传声—语润陶辛双语实践团”,于2025年6月24日至7月6日赴芜湖陶辛镇陶辛水韵景区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双语宣传片制作、宣传海报设计、宣传手册编写及照片拍摄等形式,团队为景区量身打造多维度宣传资料,有效提升其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陶辛水韵景区前合影)
活动筹备阶段,实践团围绕陶辛水韵景区展开全面调研。在梳理景区核心资源的基础上,实践团还对同类景区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研究这些景区在宣传推广、旅游产品开发、游客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陶辛水韵景区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了“水乡风情 + 文化传承”的双语传播策略。这一策略既突出了景区的水乡特色,又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旨在通过双语宣传,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为确保宣传方向契合景区需求,团队多次与管理方沟通,明确以“四季景观”“游客体验”为重点内容。此外成员们还走访当地居民,收集民间故事与生活场景素材。他们与居民们亲切交谈,聆听他们讲述那些流传已久的故事,记录下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民间故事和生活场景素材,不仅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宣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了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图为线下游客调研现场)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制定了精细化实施方案。宣传片脚本围绕自然风光、民俗活动、人文景观等内容展开为强化国际传播效能,团队创新采用中英双语平行剪辑模式,既保留江南水乡的诗意韵味,又符合国际受众的听觉习惯。宣传手册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呈现景区导览、交通住宿等信息。为确保内容准确性,团队咨询英语专业教师与景区讲解员联合审核文案,并利用专业软件完成多轮翻译校对。
(图为自然风光、民俗活动、人文景观等 编采现场)
6月28日至29日,实践团兵分两路开展拍摄工作。一队人员负责拍摄景区优美自然风光、特色美食制作过程、游客游玩体验等场景;一队人员负责录制景区讲解员介绍,收集现场环境音。面对高温天气与复杂光线条件,团队成员灵活调整拍摄计划,累计采集高清素材若干余份。每日收工后,技术组立即对素材进行分类标注与备份,确保后期制作高效推进。
7月1日至3日进入密集后期阶段。视频组完成多版本剪辑,通过调色增强画面层次感;翻译团队针对“陶辛八景”等专有名词建立术语库,确保中英文表述的文化等效性。为检验宣传效果,团队模拟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多轮测试,最终形成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成果集。
7月5日,实践团将包含2分钟双语宣传片、系列主题海报及电子手册的成果交付景区。陶辛水韵负责人高度评价:“这些作品既保留水乡神韵,又符合国际审美标准,为景区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素材将用于景区官网、社交媒体及线下游客中心;同时,团队也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活动成果和宣传资料,吸引师生关注。

(图为活动地点风景采集)
活动中,实践团注重与各方协同创新。与景区工作人员共建素材共享平台,实时获取最新活动信息。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展现出卓越的协作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面对酷热难耐的高温天气,团队成员没有退缩,克服种种困难,共同完任务。

(图为活动结束后全体成员合影)
这场跨越城乡的实践之旅,以青春智慧为陶辛水韵景区注入发展新动能。青年团队深入基层调研,搭建数字文旅平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文旅亮点。他们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响应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