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一支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新农人调研团队深入四川巴中通江县,她们走进田间地头,探寻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密码。
第一站:罗村茶叶火天岗基地——千年茶香遇新题徐徐清风裹挟着沁人茶香,为炎夏中的深山送来清凉。这片历史可追溯至唐宋的古茶区,正经历传统产业的现代蜕变:茶园从1536亩扩建至2000余亩,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严格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与科学检测贯穿始终,手工采茶与机械化作业协同发力。基地还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带动就业,主力市场覆盖川、渝、陕、甘,线上线下渠道同步拓展。
但茶园也面临着核心困境:“高端茶品能卖到4000元/斤,中高端茶品产能充足,但只能依赖低端产品走量,每斤仅20-30元,”负责人坦言,“直播带货效果不佳,客户无法闻香品茗,缺乏体验感,又没有顶流主播引流,再好的茶也难突围。”
第二站:四川建宏丝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科技激活蚕桑产业新动能调研团队随后走进四川建宏丝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里以智能化养殖领跑行业:2000㎡智能化小蚕共育基地与1000㎡工厂化大蚕养殖车间相继建成,引入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单张蚕茧产量突破50公斤,真正实现科技育蚕、科学养蚕。公司还积极践行“联农带农”政策导向,创新“一园五金”共富模式,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双赢。
第三站:顺合米业枸花坪基地——智慧农业守护“米袋子”最后,新农人调研团队来到顺合米业枸花坪基地。作为通江县重要的粮油示范基地,这里的大米全程绿色种植,品控严格,亩产值高达1300斤。面对团队负责人李小丹“千亩稻田如何高效管理”的提问,基地管理人员给出了“科技种粮”的答案:智能装置全程护航,物联网苗情监测系统实时预警,轻松破解大规模巡视难题。
调研启示:破局之路在于价值重塑与体验升级本次调研之旅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第一,品质是根基,通江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属性是核心竞争力;第二,科技是引擎,从智能养蚕系统到云上苗情监测系统,科技显著提升了生产效能与品控能力;第三,瓶颈在价值链,罗村茶叶的困境极具代表性——优质农产品亟需构建直击消费痛点的体验式营销,让市场真正感知其价值。
通江农业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研究生们带走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课题:如何让科技的“硬实力”与文化的“软价值”共振,打通优质农产品从“深山好物”到“市场珍品”的最后一公里?答案,将在后续研究中持续书写。
时间:2024年7月24日
通讯员:陈雪莹、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