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五间镇,草木葱茏。2025年7月18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寻韵昌州古郡,焕新永川乡脉”社会实践团奔赴永川区五间镇,走近老党员与退伍老兵,聆听他们在岁月中沉淀的故事,感悟信仰的力量。当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踏上这片土地时,一位身形挺拔、目光坚毅的退伍老兵早已等候在路口。他便是荣代来,一位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关的共产党员。二十载风霜雨雪,在他脸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却磨不灭眼中的赤诚。在与他相处的日子里,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边关的风雪不仅锻造了他的筋骨,更淬炼出一颗滚烫的初心。
一、雪漫边关:用脚步丈量忠诚的青春 2002年的冬天,新疆伊犁的边境线上,寒风如刀。荣代来背着厚重的行囊,第一次踏上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下车时,睫毛都冻在了一起,哈口气能在围巾上结成冰碴子。"他笑着回忆,语气里没有丝毫抱怨,仿佛那刺骨的寒冷只是青春里一段寻常的注脚。
彼时的边防哨所,条件艰苦得超出想象。没有暖气的营房里,被褥常常结着薄冰;巡逻路上,积雪没到膝盖,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全身力气;夏季的蚊虫能"把人抬走",冬季的暴风雪能将帐篷掀翻。荣代来所在的连队负责驻守30公里边境线,每月至少要完成4次全线路巡逻,一次巡逻就要徒步两天一夜。
"最难的是穿越'死亡谷'那段路。"荣代来指着老照片里一条被积雪掩埋的山谷说。2003年深冬,他随队执行巡逻任务时遭遇暴雪,能见度不足一米。"走在前面的班长突然掉进雪窝,我们手拉手才把他拉上来,每个人的手套都冻在了一起。"那次巡逻,他们比原定时间晚了8小时回到哨所,冻僵的双脚泡在热水里时,竟没有一丝知觉。
在边关的三年,这样的"较量"不胜枚举。他曾在暴雨中守护界碑,任凭泥水灌进靴筒;曾在烈日下潜伏观察,纹丝不动直至中暑;曾在除夕夜站哨,听着远处的鞭炮声思念家乡,却握紧钢枪不肯松懈。"界碑是国家的尊严,我们站在这里,就是要让每一寸土地都刻着'中国'二字。"荣代来的声音陡然洪亮,"那时候不懂什么叫'奉献',只知道脚下的土地不能丢,身后的祖国不能忘。"
2005年退伍前夕,荣代来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那天,他特意穿上洗得发白的军装,胸前的团徽与刚领到的党员徽章交相辉映。"在边关,每天都能看到界碑旁的护碑人,看到风雪里抢修线路的通信兵,看到为救战友牺牲的老兵......他们中大多是党员。"他说,"入党不是一时冲动,是想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能为这片土地多做点事。"
从那天起,"党员"二字成为荣代来生命中最重的分量。他把入党志愿书工工整整地缝在军装内侧,巡逻时贴在胸口,仿佛能感受到信仰的温度。"纪律是军人的魂,更是党员的根。"他始终记得老班长的话,无论是训练还是执勤,永远第一个出现在队列里,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战友们说:"跟着荣代来,再苦再累心里都踏实。"
二、初心如磐:脱下军装,使命从未褪色 2005年深秋,荣代来告别了驻守三年的边关,退伍回到家乡五间镇。站在熟悉的田埂上,他却一度感到迷茫:"脱下军装,我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转机出现在一次社区志愿服务中。当时,镇上的敬老院需要人手修缮房屋,荣代来二话不说扛着工具就去了。"爬到屋顶补瓦片时,突然觉得和在边关修哨所很像——都是在守护需要守护的人。"他恍然大悟,守护的形式或许不同,但那份责任与担当,从来都在心里。
从此,荣代来成了镇上的"大忙人"。社区里的排水沟堵了,他带着铁锹清淤;邻居家的老人行动不便,他每天上门帮忙买菜;疫情防控期间,他连续40天守在村口卡点,寒冬里裹着军大衣登记信息,冻得发紫的手却从未停下记录的笔。
从边关到家乡,荣代来以党员之责、军人之魂,在不同阵地诠释担当。脱下军装,责任未卸,他把对家国的爱,融入日常的坚守与奉献,成为乡亲们信赖的“守护者”。这一份初心如磐,让“党员”二字在平凡处闪光,也让军人的使命,在乡土间延续滚烫温度,待陵园深处篇章开启,这份精神传承,定将继续书写新的感动与力量。
三、陵园深处:六十三个名字里的精神传承 在五间镇郊外,一座不起眼的陵园静静矗立。四十余载风雨侵蚀,墓碑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但荣代来能准确叫出每一位烈士的名字。"这是1962年牺牲的李班长,这是1984年为保护群众牺牲的王排长......"他的手指轻轻拂过冰冷的石碑,仿佛在与老友对话。
这座陵园安葬着63位烈士,他们中有戍边战士,有抗洪英雄,也有见义勇为的普通群众。荣代来与这里的缘分,始于2006年。那时他刚退伍回乡,听说陵园年久失修,便主动申请担任义务守陵人。"一开始就是想给烈士们扫扫墓、拔拔草,没想到一干就是数十年。"
每年清明,荣代来都会带着工具来到陵园,仔细擦拭每一块墓碑,为烈士们献上亲手栽种的松柏。阳光下,63座墓碑整齐排列,像一列永远不会解散的队伍。荣代来站在队伍前,身姿如当年在边关站岗时一样挺拔。实践团成员们突然明白:这座陵园不仅是烈士的安息之地,更是荣代来践行初心的"战场"——他用数十年的坚守告诉世人: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正被一代代人接力传承。
四、寄语青年:把个人奋斗绑在国家发展的战车上 当实践团的青年学子围拢过来,荣代来的眼神里,瞬间漾开温柔又殷切的光。他缓缓启唇,语调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期许:“孩子们,老辈人常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艰苦奋斗呀,是咱祖祖辈辈攥在手心、传了一代又一代的根脉。就像老家灶台里的火种,不管风雨怎么打,得好好续着,让这热劲儿一直暖着咱前行的路。”
说这话时,他微微前倾身子,目光灼灼地望向青年。末了,又加重语气,似要把话语钉进大家心里:“年轻人呐,得多往老一辈革命烈士的故事里钻。你看那些英雄,不怕牺牲、甘愿奉献,把热血泼进山河,把生命融进家国。那股子精神,是黑夜里照路的火炬,是寒冬里煨人的炭火。新时代了,别总盯着眼前那点享乐,得把眼光往远了放,心里揣着天大的理想。让自己奋斗的小齿轮,死死咬住国家发展的大齿轮,咱们一块儿使劲儿,才能活出咱这代人的气派、活出对得住这片山河的价值!”话语落时,他布满皱纹的眼角,还闪着期许的光,仿佛已看见青春力量汇入时代洪流,奔涌向前。
五、精神标杆:用岁月践行的生命信条 从边关到家乡,从军人到党员,荣代来的身份在变,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吃苦、奉献、传承、担当",这八个字不仅是他对青年的嘱托,更是他用二十载岁月践行的生命信条。
在五间镇,提起荣代来,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社区主任说:"只要有困难,找荣代来准没错。"老兵们说:"他身上有军人的魂,更有党员的样。"孩子们说:"荣爷爷讲的故事,比动画片还有意思。"
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在总结报告中写道:"荣代来同志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初心'——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风雪里的坚守,是平凡中的执着,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国家的事当成家里的事。"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荣代来或许只是千万共产党员中的普通一员,但他用忠诚与坚守竖起的精神标杆,正激励着无数青年以奋斗为笔,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新的传奇——这,便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初心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