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脉探寻,感悟初心使命


实践团首站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馆,这座记录着中国近代史上里程碑事件的场馆,让成员们沉浸式踏入百年前的风云岁月。泛黄的照片与锈迹斑斑的文物静静陈列,从晚清的腐朽衰败到武昌首义的枪声,全景式展现了革命先辈推翻帝制、追寻共和的艰辛历程。置身于场馆中,成员们仿佛听见百年前“敢为天下先”的呐喊,深切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为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
随后,实践团前往武汉革命博物馆,并与北方工业大学的师生展开热烈讨论,双方就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发挥青年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结束后,两校青年探访了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红色地标。当实践团成员们的身影在场馆中穿梭时,仿佛革命者的血性与青年的脉搏在光影中同频共振。
走进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泛黄的文件记录着1927年那场“力挽狂澜”的决策——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先辈们在绝境中突破思维定式的勇气,正是今天我们科技创新最需要的精神火种。
循着革命记忆的脉络,实践团来到二七会议纪念馆。展柜里带血的工牌、泛黄的罢工传单,诉说着“争自由、求解放”的呐喊。27米高的纪念碑下,成员们肃立默哀。目触此景,实践团成员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先烈用热血铺就的道路,如今该由我们用科技与创新来守护。
随后,实践团走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作战地图上的红色箭头、电台室的摩斯电码,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从简陋的电台到如今的量子通信,通信技术的进步背后,是一代代前辈对科学技术和国家安全的接力守护。
最后,在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叶挺、项英的办公室陈设简朴,却记录着新四军组建的艰辛。“铁军精神”四个大字前,成员们立下誓言:“先辈用枪杆子守护家国,今天我们要用笔杆子、焊枪、代码,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
古今对话,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实践团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在越王勾践剑前惊叹于古代青铜铸造的精湛技艺,在曾侯乙编钟前聆听穿越两千多年的礼乐之声,在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前感受中华瓷器的典雅韵味。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创新智慧和工匠精神,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与长江两岸的现代化建筑群交相辉映。实践团成员站在楼顶,远眺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江面上巨轮穿梭,深刻体会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从古代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到今天建设者们的奋斗身影,黄鹤楼见证了武汉的变迁,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光谷探访,点燃报国热情

带着红色历史的精神滋养,实践团将目光投向武汉的教育与科技阵地,探寻“技能成才、科技报国”的现实路径。实践团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师生围绕“共青团建设、产教融合”展开座谈。在创新创业大楼,成员们实地参观烽火产业学院、电商实训室,详细了解该校整合教育资源、对接产业需求的具体举措。
随后,实践团走访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在烽火通信讲解员的带领下的,实践团成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公司时的参观路线,感受光通信行业的前沿科技,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的殷切嘱托。
在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构建的数字世界让同学们惊叹不已。从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到智慧城市建设,从工业检测到国防测绘,这项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领域。企业负责人讲述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打破国外垄断的历程,“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己拼搏”的话语,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科技报国的真谛。
“首义星火燃华夏,长江智浪报国心”实践团的武汉之行,从辛亥革命的“共和之光”到革命年代的“星火燎原”,从产教融合的技能之基”到科技企业的“创新之力”,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是创新的精神根脉,科技自强是报国的现实路径。未来,实践团成员将带着这份感悟,在专业领域精进技能,以科技报国的信念、国防安全的担当,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续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