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驭舰逐光,船政遗珍”实践团一行走进福州船政文化公园,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遗址、访谈专家、梳理史料等方式,深入探究船政文化的传承现状,旨在为这一近代工业遗产的活化寻找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张情淮 供图
在马尾区的船政学堂旧址,实践团成员们驻足于斑驳的砖石拱券前,手中的笔记本记录着建筑细节与史料记载的对应。“这些西式门窗与中式瓦顶的融合,正是当年‘师夷长技’的直观体现。”他们发现,尽管园区内保留了船政衙门、铁胁厂等大量历史遗迹,但多数场馆仍以静态陈列为主,年轻游客在展柜前停留时间普遍不足3分钟。在马江海战纪念馆,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本地市民告诉队员:“展品很有价值,但孩子看不懂文字说明,要是能有动画演示就好了。”
实践团的调研日志里,详细记录着这样的场景:铁胁厂遗址内,锈迹斑斑的船台与轮机残件静静矗立,几位老年游客在认真阅读说明牌,而年轻群体则多是匆匆拍照后离去。他们还注意到,园区周边缺乏特色文旅配套,多数游客参观后直接离开马尾区,未能形成消费闭环。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轮船模型。 沈玉婷 摄
为了探寻破局之道,实践团采访船政文化研究专家及当地商户。成员们了解到船政学堂曾开创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河,其“工学结合”模式对当代仍有启示。这一发现让他们萌生了开发研学课程的想法——将造船原理、航海技术等知识转化为可体验的实践项目。在与文创店主交流时,沈玉婷提出:“可以把舰船图案印在笔记本上,或者制作严复、詹天佑等船政名人的卡通形象书签。”
经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梳理出一系列建议:在展陈方面,可引入AR技术还原船政学堂授课场景;在业态方面,建议打造船模制作工坊与主题民宿;在传播方面,提议通过短视频讲述马江海战中的英雄故事。“船政文化不仅是历史,更应是能触摸、能参与的活态传承。”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希望这些调研成果能为船政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让这份蕴含着爱国与创新精神的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中国船政博物馆。 沈玉婷 摄